996是福报还是耍流氓?——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

最近,“996”火了,火爆的背后夹杂着些许辛酸。

“996”:每天早上9点上班,晚上9点下班,一周工作6天。

“工作996,生病ICU”原本一直都是中国程序员们之间的一种自嘲、互嘲,如今却被推向风口浪尖。

先是一位程序员不堪重负,在GitHub网站上发起名为“996.ICU”的开源项目。

然后人民日报聚焦“牺牲休息权和健康权的企业文化”。

紧接着,马云的内部发言流出,“996是一种福报”的言论被老板们推崇、被上班族抨击。

可能是引发的争议太大,马云昨天在微博再次发声,内容如下:

成功人士,尤其是人到中年的创业型企业家,特别迷恋“传道授业解惑”,逮着机会就要教育年轻人。

这波热议刘强东也没落下。

京东这段时间一直没闲着,“取消员工基本工资”、“中层轮岗”、“末位淘汰”……

如今刘强东又分享了自己“地板闹钟的故事”:不奋斗不是兄弟!我可以从早8点到晚11点,兄弟们你们也可以!

大佬们好像特别喜欢“以身作则”,用自己的故事去激励别人:我做到了,你也可以!

一边是企业主的痛心疾首,拼搏精神的缺失可以让任何一家民营企业丧失竞争优势,出现各个方面的颓势。

一边是求职者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,我把青春献给你,你就能保证我一定可以脱贫致富过上比较优渥的生活?

不支持996很好理解:无法接受生活完全被工作填满;长期如此,身体受不了。

支持996的前提是:薪酬也可以跟随工作时间的延长而提高,或者是自己真心热爱这份工作,能够从工作中得到快乐。

毕竟现实中,并非每个人付出的“996”都得到了正向回报。

企业主、高管不能要求普通员工跟自己一样,对企业抱有绝对的忠诚和无限的工作热情,因为双方从企业发展中获得的利益、荣誉、成长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。

通俗点说就是,像老板一样拿薪水,才能像老板一样工作。

Tina是一名结构设计师,今年刚从某知名大学毕业,就职于某房地产企业,薪资待遇都不错。

公司推行的是标准的“955”,但是Tina周末却常常自己安排加班。

“刚毕业,没什么经验,有太多地方需要学习、提升。我希望能够在公司有长远的发展,但是自己目前的工作效率、提升速度还远远不够,我必须利用加班的时间来进行弥补。”

Vicky是某传媒巨头的员工,进公司一年多以来从没有按时下班过,平均下班时间大约晚上9点,周末也常常加班。

“最晚的一次下班是凌晨两点多,给客户准备物料。”

很多人将“加班”与“工作效率低”划等号,Vicky非常反对。

“很多人加班,包括我在内,主要原因都是工作量太大,正常上班时间内根本做不完。而且随着你工作效率的提升,安排给你的工作量也会逐步增加。”

这样的工作节奏坚持一年多时间,Vicky身体已经有些吃不消了,颈肩酸痛,胃病越来越严重,生理期紊乱,皮肤状态也很差。

“虽然待遇不错,但我预计做这份工作不会超过两年。真不敢想象那些长年996的人是怎样一种状态。”

996的工作模式,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个人和企业,还有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。中国巨大的“人口红利”让劳动者在绝大多数行业都供大于求,企业也就掌握了议价的主动权。

站在企业主角度,用一些反理性的所谓“企业文化”去统一员工的思想,打着“成功”、“使命”的名义剥夺员工的合法需求,本质上是违背现代商业的契约精神的。

站在权力的高地上,站在财富的高地上,并不意味着你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,并不代表你就有资格教化别人。

无论哪家企业,都不应该抛开回报只谈付出,更不应该以牺牲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个人生活为代价,强制或者鼓吹996,这是一种强者的傲慢,很不人道。

我相信马云说的,对于热爱痴迷的事业,根本没有996之分。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幸运,他们只能在苟且的生活中,被迫接受996。

站在普通上班族的立场,必须明白一点:996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选项,你愿意,就留下,你不愿意,就离开。

你希望有闲暇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生活情调,相应的,你也要坦然接受自己的薪酬没有那些996程序员的高。

同样也有人愿意选择996,他们希望获得更高的收入、更好的职业未来,为此他们愿意让渡一部分个人生活。

无论如何,请你记住,选择权一直都在你自己的手上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