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人纯粹点,做事才能痛快点

前几天,到朋友新开的民宿坐坐。阳台一隅摆放的一众文艺书籍里,淮军李鸿章显得有些突兀。随手翻看,作为历史传记来讲有点单薄,无非是些官场厚黑学,看透人心之类的路数。

作为一个沉稳的成年人,喜怒不形于色,不在人前过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,这是书中对于上位者的比较统一的描述。因为人心狡诈,你的情绪中透露出的弱点,在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中,随时可能成为把柄,满盘皆输。

不过,这类老干部式思想,倒是依然符合如今现实生活中的教条。

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,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成熟,圆滑地交谈、鸡贼地恋爱、娴熟地点烟……似乎总是对这个世界保持一种不安全感,觉得要变成油腻的大人,才能避开生活的暴击。

都不需要什么大事情,单单是微信、朋友圈,有时候都足够让一个人徒增烦恼了。

不痛快小姐A给我来信谈到的烦恼,最多的就是这一类:

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一只心爱的包包,很开心地拍照发朋友圈,结果一堆人酸“真有钱”,好像自己在炫富似的,要不要把照片删掉?

我有个同学,我偶尔会给她点赞,但是她从来没有给我点过赞,一次都没有,是不是我什么时候得罪她了我自己没有意识到呀?

有时候晚上睡不着,就往回翻自己的朋友圈,有些自己看了也觉得幼稚、冲动、矫情,是不是删掉比较好?

想设置三天可见或者半年可见,可是很多大V都说这种行为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,不利于社交,好纠结……

可爱的不痛快小姐A,内心还没长大,但是急急忙忙想要套上大人的衣服。太在乎别人的评价,太想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没有破绽的形象,反而让自己更加困顿。

科学研究不是说了么,一个人平均一生最多能拥有5个挚友,而不管手机、聊天软件上有多少好友,人类的认知能力所允许个体拥有的稳定朋友只有150人。

当今社会,比较理想的朋友圈子大概是:

真正彼此了解、信赖,关系亲密,任何时候都能相互扶持、相互欣赏的,三五知己足矣;

日常联系不多的,关系相对松散、宽泛,但必要时也能建立合作;

其他点赞或不点赞之交,人来人往,无伤大雅就好。

如果发个朋友圈都不能自己做主的话,也太没意思了!

不痛快小姐B的烦恼,则来自于一段怦然心动的暗恋,到底要不要表白?已经纠结了几个月的时间。

“婶儿,《延禧攻略》里说,爱先说出口就输了,你同意吗?其实我觉得他对我也是有好感的,但我还是害怕万一表白被拒绝怎么办。我也担心如果在一起了,主动告白会让对方感觉得到得太轻松,然后就不珍惜我了。”

唉……狗血国产剧害死人啊!

为什么一定要把爱情搞成战争,分个谁输谁赢呢?我们的目标是拥有彼此,拥有爱情,拥有幸福,不是跟着淮军打胜仗啊!

宁愿高姿态地仰着头,等着盼着别人前来牵起你的手,就是不愿主动告诉心仪的人,我想跟你在一起,宁愿错过爱情、放弃爱情来保全自己脆弱的“尊严”、“体面”,这种所谓的“战术”一点都不高明。

爱情里,谁主动谁被动,有什么大不了的?即便“我爱你”比“你爱我”更多,那又怎样?

难道“人人自恋”的时代,畏畏缩缩不敢表白都成了成年人的勋章?

爱情啊,就该是坦诚相待,然后互相分享、适应规则,合则在一起,不合则分开,你情我愿,互不亏欠。

无论最后是什么结局,都算得上彼此最好的结局。否则,就只会是患得患失的猜疑,无休无止的争执,最后互相伤害到遍体鳞伤。

钱钟书第一次见到杨绛就说“我没有订婚”,杨绛则回答“我也没有男朋友”,两人的世纪之爱就此开展,爱就爱一个痛痛快快,多好!

很多时候,为了维持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,为了迎合所有人的喜好,拼命地改变自己、委屈自己,最后却面目全非,连自己都几乎不认识自己了。

可是你耗尽力气才勉强留住的东西,多半都是会失去的。

汪曾祺老先生有段话可有意思了,送给大家:

栀子花粗粗大大,又香得掸都掸不开,于是为文人雅士不取,以为品格不高。

栀子花说:“去你妈的,我就是要这样香,香得痛痛快快,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?”

人生走一遭,怎么可能尽如人意,如果能做到无愧于心,那便足够好了。

与其互为人间,不如自成宇宙。

花开一次,索性香得痛快点!

评论